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正在进行中,今年的国考职位尤其照顾应届毕业生,一方面排除了在职公务员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可能,一方面又比去年增加了5000多个职位,应届毕业生考中的几率直线上升。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发现,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更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与此同时,公务员也以其较高的社会地位、独特的职业稳定性优势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待遇,吸引着大批往届毕业生跻身考公务员的大军中。还有些人甚至对当前工作不满意,辞职在家安心复习考公务员,对于这些不参加工作,全身心在家复习考公务员的人,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全职考公务员族”。
随着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临近,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在此对于公务员考试的道路选择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广大考生理性报考公务员并合理规划自己以后的人生。
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优劣势分析
和高考一样,公务员考试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它的背后是无数考生为之拼搏努力的汗水。据专家介绍,许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大三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准备,因为他们知道考公务员的不容易,有的人受到毕业班学长面临就业难问题的影响,还没到毕业年就已经开始看书备考公务员考试。
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公务员考试的职位表中,有非常多的职位在招考条件中明确表示只招应届毕业生。事实上公务员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国家为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分析认为,作为在校学生来讲,他们有着很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周围还有一群与之一起奋斗的学友,还能共享学习资源与公务员考试最新消息资讯。这就使得大家在复习考试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促进。
不过,话说回来,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也会有劣势因素。第一,毕业生们还年轻,他们对未来有很多理想,也有很多路可供选择,这可能会让他们在备考公务员时不能全神贯注,容易分散精力。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往往会有多个打算,一旦公务员没考上,自己也好有所退路。除了报考公务员外,他们还会参加其他类型的招聘或考试。例如很多学生还会报考银行、考事业单位、参加大型国企招聘等,考研大军则更不必说。这就使得其精力分散,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公务员考试当中。第二,应届毕业生都是初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对公务员招考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匆匆报名考试,导致机会的浪费。比如,有的考生对报考职位缺乏了解,没有做到慎重选择职位,导致考上了却发现职位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自己不想做,或者职位的工作环境与期望相差甚远,最终放弃录用。这都提示了应届毕业生们,考公务员务必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并且深入了解考试政策。
给考公务员的应届毕业生的建议
应届毕业生的选择性较大,对于报考公务员,要下定决心。对于下定决心考公务员的学生,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这类学生在考试之前清楚的了解考试大纲、考试政策以及考试内容,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因为报名的时候往往热门职位扎堆报,而公务员考试并非通过性考试,而是竞争性考试,公务员考试是从高到低排名,择优录取。所以在报考职位的时候要慎重。报名时候要深入了解有关政策,复习过程中也要多做题,注重技巧和方法,同时关注时事新闻热点。
全职考公务员族优劣势分析
与应届毕业生相对应的,还有大批虽早已毕业但并未就业,而是全身心投入考公务员的人,他们在考公务员的道路上不曾停下脚步,他们是一批“全职考公族”。为了有一个更体面的工作,为了有一个 “铁饭碗”,或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一个很朴素的梦,他们放弃了工作,专心在家复习考公务员,有的人在公务员教材中心买了最新批次的2016年浙江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后埋头苦学,捧着新版的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锻炼自己3秒钟内看出答案的技能。专家介绍说,随着公务员考试热度持续上升,全职考公务员族这一群体可能会越来越庞大。如果要讲全职考公务员族的优势,笔者认为相对于应届毕业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退路和选择,因此他们的决心更大,更有毅力,会为公务员考试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他们的优势还体现在充裕的时间。他们全身心投入考公务员中,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像应届生,可能会为毕业设计伤脑筋,或者被其他招考分散了精力。他们学习状态好,也有一定的公务员考试经验,从曾经的公务员考试失利中一点点吸取教训。当然,从劣势上来说,全职考公族往往心理压力大,心态不那么放松,这是因为他们往往面对着周遭各种冷眼和压力,面对着家人、亲戚和朋友的不理解,同时也面对着公务员考试再次失利的风险,若再失败,是坚持考公还是放弃考公选择就业?如果一味坚持考公务员,那么有可能失去很多工作机会,人生给我们的机会并不多。
给全职考公务员族的建议
很多全职考公族决心很大,所以会很努力的学习备考。但是他们在家感到很渺茫,很烦躁,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注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合理的安排好复习时间,劳逸结合。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下来,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